TAITUNG, TAIWAN
MALJEVEQ
Tjuabal
Maljeveq是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儀,一般中文翻譯稱為五年祭。此說源自於宮本延人等日治時期人類學家的說法,認為該祭儀傳統上為5年舉行1次,故稱為五年祭。不過根據排灣族傳說,原本應為3年舉行1次,不見得5年舉行1次,而近代人類學家對於「ljeveq」一詞的探討,認為Maljeveq原意可能是「要舉行神靈與祖靈的祭儀」,因此也有人將此稱為「人神盟約祭」。以下為免混淆,皆以Maljeveq稱之。Maljeveq的起源說法因為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。人類學家宮本延人認為排灣族祖靈住在大武山,下山往返為5年,故五年一祭而稱之為五年祭。
臺東的Maljeveq以達仁鄉土坂部落(Tjuabarh)最具代表性。舊土坂部落是以Tjrhutadan家族為頭目,後來Tjrhutadan家族的女繼承人與大竹溪流域勢力最大的大谷部落(Tjarhidrik,現已遷移並改名森永部落)頭目Katjadrepan家族男繼承人聯姻,夫妻創設包家(Patjaljinuk)頭目,並讓土坂部落成為大竹溪流域的統治部落。之後在清光緒年間(公元1900年)和民國30年代(公元1940年代),北方的古家(Saljingusan)頭目和古樓部落的陳家(Radan)頭目相繼遷入土坂,大幅擴大土坂部落的規模。民國41年至42年間(公元1952-1953年),舊土坂與鄰近的排灣族部落遷移到現址,成為人數上千的大部落,並有國小、衛生所與派出所等組織,體制健全。此外,3個頭目家彼此的背景不同,保持了各自的祖靈屋和祭祀方式,加上彼此之間的競合關係,讓土坂的祭儀融合多元要素,加上戰後天主教會傳入部落成為主要信仰後,反而支持傳統文化發展,因此土坂的Maljeveq自民國2年(公元1913年)有紀錄以來從未中斷過,且至今仍保有相當的完整性,為東排灣群的代表祭儀。
關於Maljeveq(五年祭)的研究因學者關心的角度不同,而有各種討論的方式。從Maljeveq(五年祭)的字意上來看,「ma」是趨動詞,「要...」或「已經...」的意思,它會用在如「ma-kuda(怎麼了?)」,或「ma-su-tjugut」即(小米)播種了,「ma-su-vaqu」即小米收成等。
「ljeveq」原為名詞,它代表的是排灣族人認為創造祭儀的神靈和祖靈的統稱。但在這裡,「ljeveq」已從原來對祖神的統稱轉化成所有祭儀的進行。蔣斌(註一)於民國七十二年時,以土村所舉行之五年祭為例,其中他描述到十月廿五日所行的儀式中,有一項稱為「kiveli tua ljeveljeveqan」。
「kiveli」原意是「租借」,在這裡衍生為「請求舉行祭儀的權力」的意思;「tua」是「向」的意思;「ljeveljeveqan」即「施行祭儀的神靈和祖靈」之意。
相關文獻參考請上官網:
文化紀錄|紀實攝影
洽詢
+886 933 228 685|Mose
Photography|MOSE / IMAGE STUDIO